法治中国

  • 数据投毒行为的刑法规制困境与纾解思路

    孙本雄;林愉杰;

    “数据投毒”是攻击机器学习模型的常用手段,行为人通过使用“有毒”数据造成模型“中毒”生成失真结果的方式,使得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进而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实践中,司法机关对数据投毒行为定性不一,存在非法经营罪、破坏生产经营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等争论。这些争论或者背离非法经营罪的规范保护目的,或者误将生产要素当做生产资料,或者基于处罚必要性将系统外部数据解释为系统内部数据而有悖于罪刑法定原则;同时,理论上通过增设妨害业务罪规制数据投毒行为的观点不仅会削弱刑法体系结构的严谨性,也会极大增加立法成本和浪费宝贵的司法资源。为保障模型更安全地服务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应以侵害数据的可用性和完整性导致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作为干扰行为的判断标准。行为人对外部数据进行干扰,破坏了数据的可用性和完整性就具备了入罪的可能性。基于此,把“干扰”的对象扩展到外部数据,将“干扰”行为解释为包括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外部数据进行删除、修改、增加等非法操作,进而厘清“干扰”与“删除、修改、增加”行为的界限,方能有效规制数据投毒行为。

    2025年04期 v.25;No.150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8 ]
  • 协同治理:生成式人工智能视域下避风港规则的适用性调适

    王果;元爱苗;

    生成式人工智能因技术的特殊性与其服务提供者身份的双重性导致侵权形式呈现复杂性。传统避风港规则的核心价值在于风险分配和责任平衡,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视域下虽具备有限适用性,却难以应对算法不可预测性引发的系统风险。为此,需要寻求适合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通知—必要措施”规则:在宏观层面,法院应通过个案积累形成司法解释,将传统避风港规则的被动响应转为主动升级,同时明确服务提供者合理注意义务标准;在中观层面,基于新技术的不确定性,以技术自觉限缩避风港规则的启动条件;在微观层面,首先对通知内容加以调整,给予权利人瑕疵通知补救机会,然后对必要措施进行类型化分析,区分“删除”和“消除”措施的适用,删除是将侵权内容撤出平台的表层手段,消除是将侵权内容从模型中销毁,以此制定可操作的必要措施实施清单。从而构建兼顾技术创新和权益保护的三层路径协同治理框架,实现避风港规则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场景中的适应性改造。

    2025年04期 v.25;No.150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14 ]
  • 责任平衡:人工智能侵权责任场景化配置的法经济学分析

    孙维昱;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带来效率提升与产业变革的同时,也引发了复杂的侵权事故风险。当前,人工智能侵权责任研究视角较为单一,应在场景化配置框架的基础上实现责任平衡。人工智能侵权责任配置的核心约束在于人工智能发展过程的“不可能三角”,即使用效率、产业发展与损害救济三大社会价值目标难以同时实现最大化。依据人工智能应用的技术特性、风险形态与社会价值偏好的差异,可将其应用场景划分为损害救济优先、使用效率优先及产业发展优先三类。借助法经济学方法分析可知,在损害救济优先场景中,应对人工智能使用者采取过错责任原则,通过改进“汉德公式”界定其合理注意义务;对人工智能开发者则适用无过错责任以实现风险内化。在使用效率优先场景中,侧重通过强制责任保险机制分散风险并保障效率;在产业发展优先场景,则采取“使用者责任为主、开发者过错责任为例外”的归责原则,对开发者基于技术固有缺陷引发的风险予以责任豁免,以促进技术创新。

    2025年04期 v.25;No.150 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07 ]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司法审判的应用场景、风险表征与规制路径

    冯一帆;

    数字经济背景下,智慧司法与算法、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结合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司法程序与诉讼参与方式产生重大变革,而且极大影响了法治理念与司法逻辑。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其高度精细、自主运行、无感运作等技术特征打破了传统的层级管理模式,将其应用于司法审判在辅助类案类判、指引判决参考、助推证据认定等方面体现出显著优势。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司法审判在提高司法效率、重构司法流程、优化司法资源配置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风险,如基于算法黑箱升级而产生的法官的主体地位被削弱、法官判案的准确性被影响、当事人的知情权被侵犯等风险;基于数据利用不当而产生的数据泄露、数据滥用等风险。针对这些挑战,应通过建立事前审查机制和及时披露算法信息以规制算法黑箱,通过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监管和建立标准化数据采集机制等以规范数据利用。以期为智慧法院的建设提供有益帮助,进而打造我国智慧司法现代化的新蓝图。

    2025年04期 v.25;No.150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44 ]

科技伦理

  • 技术僭越抑或融合共生: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价值、风险与防治

    曹海飞;康民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承载着数千年文明基因。近年来,以ChatGPT、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层面展现出显著效能,但也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技术通过资源整合、叙事重构与功能强化,有力襄助文化内容创作的生产效率和传播效能的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因技术形式主义导致技术空转、资本逻辑僭越消解价值锚定、制度供给不足加剧权力边界模糊问题,形成了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间的适配张力。因此,基于资源、叙事和功能三重价值维度,构建“价值嵌入—主权突围—法治护航”三重协同机制,并通过价值嵌入实现技术逻辑与文化本体的深度耦合、依托主权突围构建自主可控的技术赋权体系、借助法治护航完善数字文化治理规则框架,有效弥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冲突,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再生提供理论支撑,助力其在技术赋能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筑牢文化传承的主体性根基。

    2025年04期 v.25;No.150 3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58 ]
  • 青年“电子父母”现象:生成逻辑、时代症候与规制路径

    李沐芝;

    随着数字媒介技术的迭代更新,青年的情感交往实践形态也在不断拓展。“电子父母”作为数字时代青年群体情感交往实践的产物,本质上是青年在赛博空间构建的拟态亲子关系,承载着当代青年对于平等尊重、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新型亲子关系的美好憧憬。深入剖析发现,青年“电子父母”这一现象的生成依托资本、技术、情感的三维互构与驱动。然而,“电子父母”在充当部分青年的“赛博亲情代餐”之余或将诱发商品化、拟剧化、空心化的异化症候,表现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情感劳动、印象管理下的理想亲情表演以及拟态亲子关系双方在数字生存下的自我消解倾向。对此,需构建“现实—品质—制度”协同治理路径,重构现实亲子关系的有效对话机制、优化“电子父母”供给端品质、完善问责与监管机制,从而达成虚拟情感实践与现实家庭关系的动态平衡,实现青年的情感解放与精神健全。

    2025年04期 v.25;No.150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59 ]
  • 人工智能时代社交机器人意识形态风险的生成逻辑、基本样态与防范策略

    刘培;池忠军;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社交机器人能够更加精准地模仿人类行为、自主生成信息内容并自然流畅地进行人机对话。社交机器人的主体化趋势使其生成类似人类的“意识”现象,并在技术应用中产生与之相关的意识形态。社交机器人的技术应用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形成诸多新风险挑战,主要呈现为三种风险样态:助推错误社会思潮传播而加剧“多样化挑战”、技术“负能”与“失能”中引发“人机共存之舆论新生态的挑战”、因算法认知战加重“敌对势力渗透遏制的挑战”。基于此,可有针对性地通过发挥社交机器人的社会主义应用而化解风险之源,通过内外协同与分层分域治理的同步推进而约束社交机器人的失范行为,通过完善政策法规、规范平台自治方式及提升民众数字素养筑牢安全屏障,进而推动中国式数字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2025年04期 v.25;No.150 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33 ]

理论热点

  • 问题源流、政策源流与政治源流: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政策的多源流分析

    刘水波;汪勇;

    借助多源流理论剖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政策议程设置过程,有助于明晰该政策的出场逻辑。其中,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但缺乏规范引导、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违法犯罪活动日益增多、专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政策法规空缺等构成问题源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建言献策构成政策源流;党的执政理念以及人民群众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情绪态度构成政治源流。三股源流在不同层面交汇耦合、协同作用,开启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政策之窗”,推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制定颁行。未来充实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政策体系应聚焦问题源流,持续关注生成式人工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拓展政策源流,为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汇集更多智慧力量;服务政治源流,使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融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并彰显党的执政理念和人民意志。

    2025年04期 v.25;No.150 6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16 ]
  • 中国共产党“文明交流互鉴”话语的演进历程及构建逻辑

    沈富城;

    “文明交流互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七个着力”要求之一。“文明交流互鉴”话语已成为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关键要素。中国共产党“文明交流互鉴”话语的生成,经历了早期萌发、正式生成和丰富发展的动态演进过程。在早期萌发阶段,中国共产党虽没有直接提出“文明交流互鉴”话语,但众多内容无不指向该话语的本质内涵。中国共产党“文明交流互鉴”话语正式生成于2001年,并被广泛运用于外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场域中。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文明交流互鉴”话语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审视“失语”“挨骂”的问题,突出文明主体间性、尊重文明多样性,彰显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注重多维矩阵的传播策略,明晰话语边界与主动权是中国共产党“文明交流互鉴”话语构建的逻辑旨归。

    2025年04期 v.25;No.150 7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63 ]

经济管理

  • 平台零工职业污名感知对工作退缩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

    扶缚龙;梁颖;邓英;

    数字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推动了零工就业模式的快速扩张,但平台零工面临的职业污名问题对其工作行为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通过SPSS和AMOS等数据分析软件对402份平台零工有效数据进行分析,探究了职业污名感知影响工作退缩行为的内在机制,特别关注工作压力与核心自我评价在其中的传导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平台零工的职业污名感知正向预测工作退缩行为;疏离压力、身心压力及核心自我评价在此过程中分别起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职业污名感知通过“疏离压力/身心压力—核心自我评价”的链式路径间接影响工作退缩行为,即职业污名感知首先分别加剧了零工的疏离压力和身心压力,进而侵蚀个体核心自我评价,最终引发工作退缩行为。但在链式中介模型中,身心压力与核心自我评价的单独中介作用显著;而疏离压力的单独中介作用不显著,即其需要通过影响核心自我评价发挥作用。究其原因在于:疏离压力需经由情感状态转变与认知结构重构的心理过程,进而间接影响工作行为,该作用路径存在固有的间接性与延迟性。

    2025年04期 v.25;No.150 8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79 ]
  • 中欧班列对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影响——基于2008—2022年中国271个城市的实证分析

    刘小兰;周必维;杨玉青;

    中欧班列作为连接亚欧大陆的国际运输新通道,其开通运营可以加快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为经济增长新动能提供新的发展契机。以中欧班列开通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8—2022年中国27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中欧班列开通对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中欧班列显著促进了开通城市新动能的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中欧班列开通对东部、非重点、非资源型城市新动能的影响效果最显著,对东北部、重点、资源型城市的影响较小。机制检验表明:中欧班列通过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和提升金融发展水平促进新动能发展,市场化水平在中欧班列开通和经济增长新动能发展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对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建设和促进经济增长新动能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025年04期 v.25;No.150 9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94 ]
  •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对制造业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陈芳;赵永燕;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对于增强制造业企业市场竞争力、优化企业绩效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试点作为政策冲击,选取2011—2022年A股制造业企业的面板数据,考察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对制造业企业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研究显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提高了制造业企业绩效,且这一积极影响在中小规模企业、非高技术行业、市场分割程度高地区的制造业企业样本中更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通过市场竞争和要素配置两条作用路径提升了制造业企业绩效水平,且能够缩小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间的绩效差距。基于此,应放宽市场准入,持续完善负面清单制度,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提升制造业企业绩效,为建设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2025年04期 v.25;No.150 108-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2 ]
  • 绿色金融推动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基于2013—2022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宋俊秀;刘晓玥;钱力;

    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推动农业绿色转型,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生态低碳农业以低碳、低耗、低排放为核心原则,从农业生产的种植、养殖到加工、销售各个环节,以及农村、农田、水域等各类生态环境,都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致力于实现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绿色金融引导资金向农业生态化、低碳化、绿色化方向流动,在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基于2013—2022年中国31个省级的面板数据,在运用熵值法测算生态低碳农业发展水平和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绿色金融对生态低碳农业的直接影响,并利用因果效应法与Bootstrap研究方法分析农业结构水平在此影响过程中发挥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对生态低碳农业发展水平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该结论在考虑稳健性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在绿色金融赋能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最后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越是经济欠发达、农村人口规模小、生态低碳农业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对绿色金融的需求更为迫切,绿色金融赋能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边际效应越发显著。基于此,研究提出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推进生态低碳农业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及实施差异化发展等政策性建议。

    2025年04期 v.25;No.150 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15 ]

教育科学

  • 内容迎合式算法影响下青年价值观培育:风险研判、生成机理与治理路径

    王珺颖;王宏迷;

    在数字时代,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深度介入青年社会化过程,其引发的价值观塑造风险升级亟需协同性治理创新。从技术取向看,“算法黑箱”“算法鸿沟”“算法幻象”等风险正对青年价值观进行单向塑造,消解青年社会公平感,对青年精神生活开展异化殖民。从文化取向看,青年在算法影响下形成“算法共谋”“算法依赖”和“算法实践”。这一过程催生了文化分层与隔离的信息茧房,使青年陷入即时满足与深度焦虑的情感矛盾,并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张力中迷失。风险生成本质在于主流价值传播过程中算法权力的过度干预、青年数字社会化过程的被动与主动嵌入,导致青年陷入价值信仰的迷思。当前,应构建“四位一体”的算法治理格局,通过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育人空间,优化算法推荐内容生态的监管机制,提升青年数字韧性与网络安全意识,坚持价值观培育场景的守正创新,推动算法从内容迎合式向思想引领式转变,为青年价值观的健康发展服务。

    2025年04期 v.25;No.150 129-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91 ]
  •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道理的内容、向度及策略

    董方;李晓娟;

    新时代,讲好中国式现代化道理是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讲好中国式现代化道理的内容是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道理的逻辑起点。高校思政课要围绕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等维度,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内涵与价值。中国式现代化道理是一体多面的,既是理论体系,蕴含丰富的情感要素,同时体现为生动的实践。讲好中国式现代化道理要在学理向度上深挖理论根源,阐明其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在情感向度上激发价值认同,凝聚精神力量;在实践向度上立足发展成就,增强现实说服力。思政课教师要通过锚定教学切入点,以理论深度启迪思维;巧用情感叙事,以价值共鸣深化理解;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以协同育人强化实践。

    2025年04期 v.25;No.150 138-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42 ]
  • 适配性赋能:新质生产力赋能地方高校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刘筠;徐绍华;

    新质生产力赋能地方高校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本质上要求地方高校打破传统的办学边界,聚焦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适配性,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维度上实现系统性重塑。遵循生产力要素重构、生产模式范式转换、人才供给能力体系化升级、生产价值创造颠覆性变革的内在逻辑,通过以创新驱动赋能提质增效、以要素优化发挥聚集效应、以区域发展实现价值创造的作用规律,使地方高校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者、传播者与践行者。尽管新质生产力赋能地方高校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政策红利保障,并取得区域因地制宜发展的初步成效,但因内生动力不足、外部生态薄弱、政策机制不畅导致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整合作用乏力和协同机制缺位的现实困境。为此,在新质生产力的适配性赋能效应下,地方高校需在办学定位上构建“区域需求导向”的发展战略、人才培养上构建“新质能力导向”的育人体系、学科专业上构建“动态进化”的学科生态、科技创新上构建“全链条贯通”的转化体系、资源整合上构建“多元协同”的创新生态、制度保障上构建“激励相容”的政策体系,才能有效实现新质生产力赋能地方高校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

    2025年04期 v.25;No.150 148-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18 ]

文化传播

  • 从“地方感”到“打卡感”:媒介技术对旅游意义的异化与重构

    张名章;赵欣婷;

    研究探讨媒介技术如何颠覆性地重构旅游意义,强调地方文化和深度体验的“地方感”异化为受符号消费和社会展示驱动的“打卡感”。以小红书等媒体平台为例,分析算法推荐机制和视觉滤镜标准化等技术架构要素如何驯化用户行为,并将旅游空间转化为规训工具。研究采用媒介文化批判的视角,揭示社交媒体技术平台、商家和用户行为之间的共谋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旅游实践异化:空间被简化为符号背景,体验让位于数据生产,身份认同屈从于数字人设。研究表明:在算法驱动的“流量暴政”和“审美霸权”下,旅游的本质从对地方独特性的沉浸式体验,异化为对流量逻辑的顺从表演,游客从“体验主体”沦为“数据劳工”。传统旅游所依赖的在地性、多元感知与稳定认同,在平台算法的规训下被符号化、视觉化、同质化、数据化的“打卡感”取代。这种转向是规训社会在旅游领域的微观投射,当技术权力渗透至游客的凝视、行为与身份时,旅游的本质便从探索地方异化为生产符合商业逻辑的数据商品。研究呼吁在人文地理学和媒介研究的交叉视角下,重构旅游体验“本真性”的认知范式,坚守身体在场与文化深描的不可替代性,探索数字时代旅游意义的复调书写可能性,旨在突破媒介规训,实现本真体验的数字化转型。

    2025年04期 v.25;No.150 157-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76 ]
  • 国内少数民族文学英译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杨燕;赵其梅;

    少数民族文学英译作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外宣的重要方式,在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对CKNI收录的650篇少数民族文学英译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与知识图谱绘制,系统梳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演进脉络,研究发现:2007年后该领域研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主题聚焦于“民族典籍”“翻译策略”“传播”三大核心;演进过程可划分为初步探索(2006—2010)、稳步发展(2011—2015)、快速发展(2016—2020)与理论深化(2021—2025)四个阶段;研究主力为民族类高校及边疆地区机构,但存在跨学科融合不足、合作网络松散、比较研究匮乏、研究对象单一等局限。未来需加强跨学科融合、推动机构与区域间的协同合作、发展比较研究、拓展研究对象,以优化少数民族文学英译研究范式,进一步探索少数民族文学翻译的时代价值与文化传播效能,服务国家文化战略。

    2025年04期 v.25;No.150 164-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02 ]
  • 下载本期数据